中国律界俊杰榜30强专访|星来律师事务所高子植
2025年08月15日
图片
 
 
 
 
 
个人简介
 

高子植

星来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

图片

邮箱:gaozizhi@xinglailaw.com

 

高子植律师,北京星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,专注于知识产权全链条法律服务。高律师执业期间为众多客户提供多种前沿知识产权法律服务,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、专利权资本市场、文化IP交易及衍生品开发等相关业务的钻研与实践。

其长期深耕科技和文化娱乐行业,兼具专业造诣与商业洞察,擅长构建“技术+法律融合服务体系,提供贯穿研发、交易、维权的全周期解决方案。高律师曾为多家大型消费品企业及多名头部内容创作者提供服务,参与一系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横向课题,并参与制定科艺融合、数据资产化等新兴领域规则。

高律师任ITEC第十二届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全球创业赛评委、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“山河湾谷星火探员,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+金融+合规的立体化服务。

 
 
 专 访 内 容 
 
 
01
为什么会选择知识产权这个业务领域呢?

高律师:

选择知识产权作为我的主要执业领域,是一个循序渐进、不断确认的过程。法律行业分支众多,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专业体系与客户需求,但在我的职业探索中,知识产权给我的感受很特殊——它不仅关乎法律条文的适用,更是连接技术创新、文化创意与商业落地的桥梁。

 

在早期实务经历中,无论是在法院、律所还是企业项目中,我发现知识产权案件背后的客户,并不仅仅是为了“打赢官司”,他们是在保护一项技术、一部作品,甚至是一段心血和团队的核心竞争力。这让我意识到,律师在这个领域中不只是被动的风险防控者,更可以成为推动者和赋能者,帮助客户更快、更稳地实现目标。

 

此外,知识产权领域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前沿性,伴随产业升级、数字经济与全球化进程不断演变。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,比如短视频平台的版权管理、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著作权归属、专利在资本市场的证券化运作等,这些都要求律师不仅要具备法律专业能力,还要不断跨界学习,理解技术趋势与商业逻辑。这种“持续学习、持续升级”的特性,恰好契合我“用专业能力,帮客户缩短实现梦想的距离”的理念——因为在这里,律师有机会主动设计路径,让创意和技术更快进入市场,产生价值。

 

我认为,知识产权的魅力在于,它的法律服务不仅是防御性的保护,更可以是进攻性的布局。一个结构设计合理的专利组合、一次时机恰当的商标注册,都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先机。而律师在其中的作用,就是帮助客户减少制度、谈判和时间上的距离,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在最短的路径上实现商业化。这也是我选择并坚持深耕这个领域的根本原因。

02
您从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向很新颖。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还面临政策、权属界定、市场需求匹配等多重挑战。您认为律师应如何精准定位角色,赋能科技成果有效转化?

高律师:

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多方协作、高度复杂的过程,它连接着科研端的创新成果与市场端的商业应用,中间穿插着权属界定、价值评估、交易结构设计、政策合规等诸多环节。律师在其中的定位,直接决定了成果能否高效、安全地走向市场。

 

我认为,律师在这个领域应当扮演三类角色的结合体。

第一是规则翻译者。科研人员关注的是技术本身,对法律和政策条文往往不熟悉,而企业和投资方则更关心商业回报和风险控制。律师需要把复杂的法律政策语言转化为科研方可理解、可执行的操作方案,同时把科研成果的技术优势“翻译”成资本市场能够识别、接受的商业与法律文件。这种双向翻译,能显著缩短沟通和决策的距离。

 

第二是风险前置的设计师。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痛点之一是权属问题,尤其是在跨机构联合攻关、多方出资研发的背景下,成果往往涉及多主体的权利。如果在项目初期不厘清专利申请人、发明人、使用权、收益分配等问题,后期就可能因权属争议而导致交易延误甚至失败。因此律师需要在项目早期介入,基于法律和政策要求,设计既符合法规、又能激励各方积极性的权利结构,让成果在进入市场前就具备稳定性。

 

第三是商业桥梁的搭建者。单纯的技术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值,律师要理解产业链和商业模式,利用技术许可、专利质押融资、股权置换等多种工具,把成果嵌入企业的业务布局中,从而让它从“专利证书”转化为“现金流”。

 

在这三个角色中,我的理念始终一致——用专业能力帮助客户减少阻力、节省时间和成本,让创新成果少走弯路,更快进入市场并产生效益。科技成果转化律师不仅是合同的执笔人,更是成果商业化路径的设计者和加速器。

03
这样看的话,科技成果转化是个高速增长的领域,对于律师的要求也比较综合,您认为与专业化的发展路线冲突吗?

高律师:

我不认为二者冲突,反而觉得综合性与专业化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领域是互为支撑的。我认为法律服务的目的是解决问题,专业化不是指某一部门法的专业,而是某一类问题的专业。科技成果转化的“问题”,天然是跨学科、跨产业的,因此需要律师在纵深的法律专业上,吸收和融合技术、产业、资本等多方面知识。

 

专业化意味着在某一细分问题上具备不可替代性,而科技成果转化正是这样一个需要高度专业化的领域。例如,从专利申请到技术转让,可能涉及高校科研管理条例、国企资产处置合规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个环节,如果律师不能在这些环节提供精准方案,整个转化就可能受阻。

 

这种专业化不是书本上的,而是要在实践中打磨出来。我始终认为,法律服务要基于实践、面向实践、服务实践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推进,不是静态的文件工作,而是动态的多方协商、实时风险管理和政策匹配。律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方案,确保既符合监管要求,又满足商业落地。

 

综合性要求我们具备跨领域知识和协调能力,专业化则要求我们在关键问题上有独到的判断力和解决力。两者结合,才能真正为客户缩短从创新到市场化的路径,避免他们在制度迷宫或市场波动中失去先机。这种“复合型专业化”不仅不冲突,反而是未来法律服务在高增长领域的核心竞争力。
04
我看到您的执业理念是“用专业能力,帮客户缩短实现梦想的距离”,可以具体解释一下吗?

高律师:

这句话并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,而是我在执业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职业方法论。客户来找律师,表面上是解决一个法律事务,实质上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梦想——可能是一项技术的产业化、一个品牌的全球化,也可能是一部作品的跨国发行。在他们和目标之间,总存在着制度障碍、资源匹配问题、谈判博弈、时间成本,甚至心理压力。

 

我的工作,就是用专业能力,把这些距离尽可能缩短。这里的专业能力,不只是对法律条文的熟悉,还包括对行业生态的理解、对交易结构的设计、对政策趋势的预判,以及跨领域沟通的能力。这些能力组合在一起,才能真正打通从构想到落地的路径。

 

举例来说,在一个科技成果商业化项目中,如果只追求签约速度,可能会埋下权属争议的隐患;如果过于谨慎、层层设防,又可能错过市场窗口。我的做法是在确保核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,通过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、匹配适合的合作方、制定可行的收益分配机制,让成果既快又稳地进入市场。这种方法,本质上就是帮助客户节省时间、降低成本、减少试错,让他们更快、更稳地接近目标。

 

理念的重要性在于,它不仅指导我处理每一个个案,也塑造了我的职业路径。我始终希望自己不仅是客户的法律顾问,更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合作者和推动者。无论是知识产权保护,还是科技成果转化,我都希望用自己的专业能力,让客户离目标更近一步。